有研究從癌症病人的糞便中發現,腸道菌多樣性越高的病人,身體的免疫反應越強,甚至存活期都明顯拉長;圖為情境照。(圖取自shutterstoc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不少人聽到「腸道菌」,印象還停留在「幫助排便」、「吃益生菌就好」的階段。事實上,腸道菌的功能早就不只是消化的幫手。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引述研究指出,從癌症病人的糞便中發現,腸道菌多樣性越高的病人,身體的免疫反應越強,甚至存活期都明顯拉長。科學家還找到「穆氏人腸微菌」是對抗癌細胞的關鍵。
張家銘在粉絲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分享,如果民眾認為打敗癌症靠的是藥物多強、療程多新,那麼2025發表在《Nature》的研究,讓人眼睛一亮。研究指出真正的關鍵不只是藥,而是藏在身體裡,每天跟著人們一起吃飯、消化、睡覺的腸道菌。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篇來自日本國家癌症中心的研究顯示,從癌症病人的糞便中找到關鍵答案,腸道菌多樣性越高的病人,身體的免疫反應越強,負責對付癌細胞的主力CD8+ T細胞越活躍,對免疫治療反應也更好,甚至連整體的存活期都顯著拉長。
研究中,科學家從反應良好的病人腸道裡,找出1支新菌「穆氏人腸微菌」(Hominenteromicrobium mulieris, YB328)。這支好菌的功能特別,它能刺激腸道裡的 CD103+CD11b− 樹突細胞成熟,再讓它們跑到腫瘤現場,把訊息傳給免疫主力CD8+ T細胞,讓這些細胞不「裝死」,而是起來對抗癌細胞。
研究中不只證明穆氏人腸微菌能啟動這條免疫通道,還發現當腸道裡的這支菌越多,治療反應越顯著。這不只是理論上的推測,科學家把癌症病人按照腸道裡這支好菌的多寡分組,發現有這支菌的人,治療效果幾乎是沒有的人3倍以上。
多樣性腸道菌,對健康相當重要。張家銘總結這項研究重點說明,菌種越多樣、越豐富,整體腸道生態越穩定,免疫力也越強。而且這個多樣性,不只是實驗室數據,還成了影響病人「治療反應」、「免疫細胞表現」、「生存期」的關鍵指標。
一般人如何從日常生活改善呢?張家銘提出以下2項建議:
●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是好菌最愛的養分,蔬菜、水果、豆類、全穀類都是天然的益菌肥料。過多精緻糖、油炸食物、加工食品,則是壞菌的溫床。
●睡得好、心情穩、作息規律
保持這樣的生活作息,能幫助腸道菌維持多樣與平衡。這些看似小事的習慣,正在一點一滴地改變免疫力,甚至影響未來對癌症的應對能力。
張家銘補充說,每個人都希望身體強壯、免疫好、遠離疾病。這篇研究給出的訊息是,想增加免疫力,不單是更強的藥,同時需要多且好的腸道菌,才是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