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健康編輯


最新研究指出,一種人體自然存在的糖分「去氧核糖」,在動物實驗中展現生髮潛力,未來或可望成為禿頭治療新契機;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科學家或許找到了對抗雄性禿(male pattern baldness)的終極解方,而驚人的是,它就藏在我們體內。根據科學網站《IFLScience》報導,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一種人體內自然存在的糖分,在小鼠實驗中展現出與主流生髮藥物相當的毛髮再生效果。

雄性禿,又稱遺傳性禿頭或雄激素性脫髮(androgenetic alopecia),是全球最常見的脫髮原因,影響高達40%的人口。目前僅有2種獲FDA核准的藥物可用於治療,因此任何新的突破都備受期待。

英國雪菲爾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的團隊,最初是為了研究1種名為「去氧核糖」(2-deoxy-D-ribose)的糖分加速傷口癒合的能力,卻意外觀察到,接受治療的小鼠毛髮再生速度異常地快。

於是,團隊將研究轉向,將去氧核糖製成凝膠,塗抹在禿頭的雄性小鼠身上,並與主流生髮藥物米諾地爾(minoxidil,落建的活性成分)進行對照。

結果顯示,在幾週內,去氧核糖凝膠與米諾地爾促進了相似程度的毛髮再生(約80%至90%)。這項發表於《藥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的研究,雖然尚未完全釐清其確切機制,但科學家推測,可能與其能增加毛囊血液供應有關。

研究團隊坦言,此研究仍處於非常初期的階段,能否在人體上複製相同效果仍是未知數。但團隊總結道,若能成功,這項發現將為這個影響無數人自信的普遍問題,提供一種全新的、可能更便宜的治療途徑。

點開加入自由電子報LINE官方帳號,新聞脈動隨時掌握!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電李姓員工工作過程遭高壓電擊,目前裝上葉克膜搶命。民眾提供

丹娜絲颱風不眠不休投入搶修的台電員工36歲李元瀚,15日在嘉義義竹鄉遭高壓電6000伏特電力電擊,當場失去呼吸心跳,雖緊急救治恢復微弱自主呼吸,且裝上葉克膜維生,搶救後依然無效,多個器官衰竭,家屬放棄急救,讓他好好地走,22日收治的奇美醫院證實,李的家屬展現大愛,將他身上可以捐出的器官全部捐出,包含皮膚。

奇美醫院上午在記者會中指出,李元瀚年僅36歲,是家庭支柱,經搶救無效,家屬展現大愛,希望生命可以延續,決定器官捐贈,「可以捐的全捐,包含皮膚」。院方指出,家屬做成這決定時,包含醫護都感到不捨,與家屬抱著一起痛哭,送走李元翰。

李元瀚因為熱愛健身,被同事稱為「台電浩克」。對於工作更是認真負責,李男在颱風前就抵奮起湖檢視電力,颱風後第一時間深入災區搶救,據家屬透露,李男因搶修工作,連續九天未回家,出事前一晚短暫回家探視妻小,豈料,隔天就出事。

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今(7/22)天表示,總統賴清德將代表國家及人民頒發褒揚令,感謝李元瀚無私奉獻精神,致上最誠摯敬意。

台電李姓員工工作過程遭高壓電擊,目前裝上葉克膜搶命。取自當事人IG

發稿時間09:56 更新時間10:26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紀元2025年07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陸希休斯頓報導)世華美南分會於7月19日(星期六)下午1點,在休斯頓僑教中心106室舉辦「防癌新知講座」及會員慶生聯誼會,邀請現任M.D. Anderson癌症中心胸腔科主任陳之怡醫師(Janet Tu)擔任主講,針對乳癌與肺癌防治進行深入淺出的醫學講解,吸引眾多會員與僑界人士熱烈出席。講座後還舉行溫馨的會員慶生活動,現場氣氛溫暖熱絡。

主講人陳之怡醫師。(陸希/大紀元)

會長裴俊莉在致詞時感謝陳之怡醫師在百忙之中抽空與會,並表達對僑教中心提供優質場地的感謝。她強調,胸腔科等醫學領域的知識不分性別、年齡與職業,現場也有男性觀眾,是大家都受益的醫學新知。同時也鼓勵女性勇於發揮潛能。她指出,「女性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觀念應該與時俱進。」並鼓勵與會者積極發問,掌握正確醫療知識。

王盈蓉在會中呼應僑委會提倡的性別平等與家務分工理念。(陸希/大紀元)

僑教中心主任王盈蓉也在會中致詞,介紹7月1日甫到任的新任副主任房亭妤,並提及乳癌並非女性專屬疾病,男性也有罹病風險,藉此呼應僑委會提倡的性別平等與家務分工理念,強調「家務分工,幸福更加分」與「科技女力正在崛起」的重要觀念。

主講人陳之怡醫師為美國出生、具華人背景的癌症專家,畢業於萊斯大學生物化學系,並於貝勒醫學院取得醫學博士學位,自2009年起任職於M.D. Anderson癌症中心,現為胸腔、頭頸部腫瘤內科教授。她雖以英語為母語,但此次特別以華語演講,並針對醫學術語特別注音、努力備課,展現高度誠意與專業,贏得與會者一致讚賞。

講座中以花園雜草比喻癌細胞如何增生。(陸希/大紀元)

演講內容以癌症的形成機制為起點,深入講解從細胞DNA突變開始,如何逐步演變為惡性腫瘤,過程中以影印機及花園雜草的生動比喻說明癌細胞如何異常增生與擴散。陳醫師接著說明三大主流治療方式: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如質子治療與Gamma Knife)以及全身性治療,其中包括化療、免疫療法與標靶治療。她特別指出,針對EGFR、ALK等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在亞洲非吸菸者肺癌病人中成效顯著,EGFR突變的發生率甚至高達31%。

她亦分享了癌症治療的最新突破,包括抗體藥物偶聯物(ADC)與雙特異性T細胞接合器(BsTCE)等創新療法,有望造福晚期癌症病患。陳醫師強調,參與臨床試驗對於取得尚未核准的潛力新藥至關重要。

除治療外,陳醫師也特別強調預防與早期篩檢的重要性,提醒民眾維持良好睡眠、減少壓力、避免抽菸與過度飲酒,並分享各類癌症的篩檢建議,例如肺癌篩檢需具長期吸菸史,大腸癌建議自45歲起定期檢查,乳癌則建議1至2年接受乳房X光檢查。針對中藥與化療併用問題,她建議病患應先諮詢整合醫學門診,避免自行用藥造成風險。

在Q&A環節,陳之怡醫師聆聴裴俊莉(右)的提問和分享。(陸希/大紀元)

講座中,會長裴俊莉也分享了家人肺腺癌治療經驗,而現場亦有會員談及親人抗癌成功19年的真實故事,強調配合醫囑、嚴格治療計畫是抗癌成功的關鍵。

活動尾聲1至7月生日的會員舉辦慶生並合影。(陸希/大紀元)

活動尾聲,主辦單位為1至7月生日的會員舉辦慶生活動,準備蛋糕與贈送壽星精美禮物,並致贈與會會員限量版台灣黑熊手提袋作為紀念。此次活動兼具專業性與溫馨感,深獲好評,為社區健康推廣與女性團結力量再添亮點。

責任編輯:王梓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中央社訊)工研院21日宣布攜手4家醫療機構亞東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與奇美醫院,啟動「MedBobi 2.0整合平台」,協助醫護人員從行政支援邁向臨床判斷,將作業時間從30分鐘縮短至3分鐘,開創智慧醫療AI落地新模式。

工研院副總經理暨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表示,為協助醫療產業搭上人工智慧(AI)浪潮,工研院2024年研發推出「MedBobi醫護聲易通」,已導入臨床醫院。今年在既有基礎上再進化,升級推出「MedBobi 2.0」。

莊曜宇說,工研院以開放式平台整合4家智慧醫療機構的臨床語音資料,建構更貼近現場需求的智慧醫護助理系統。減輕醫護人員文書與行政負擔,並協助提供精準決策,提升照護品質。

莊曜宇表示,平台開放全台臨床醫療院所及長照機構使用,期能推動產業轉型、促進技術擴散,落實以科技支持醫護、強化照護韌性的政策方向,打造友善醫療環境、減輕醫護負擔。

工研院指出,「MedBobi 2.0整合平台」提供醫療術語、語調語氣與臨床情境等語音資料,提升AI對醫護語言的理解與回應能力。MedBobi 2.0可整合語音辨識、感知推理與即時回應等功能,協助醫護人員快速做出精準判斷,減輕文書與溝通負擔,優化工作流程,提升照護品質。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王晴指自己學YouTube短視頻煮雞蛋,將蛋放置微波爐內,沒想到在打開時,蛋成「炸蛋」弄傷她的眼角膜。(取自王晴IG)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有「八點檔本土劇林志玲」之稱的王晴昨(19)日在社群上PO文,指自己學YouTube短視頻煮雞蛋,將蛋放置微波爐內,沒想到在打開時,蛋成「炸蛋」弄傷她的眼角膜,皮膚也受到輕微燙傷,她受到驚嚇,一路哭暈了直衝到醫院掛急診。

她21日再度更新近況,再度赴醫院打止痛針,還是無法緩解。王晴透露,「炸蛋」的威力之大,連流理台也被炸碎一角,令她不堪回首。

使用微波爐須知如下:

●不能煮帶殼蛋、全熟蛋,以免烹煮過程中爆裂。

●不可將密封罐裝食物或瓶子放入,當氣壓增加,瓶子可能會爆炸。

●不可加熱飲料(如水),因微波加熱會導致延遲性噴濺沸騰,容易發生燙傷。

●不可煎炸食物。

●不可將乾布、報紙、或其他紙類製品放入加熱,可能會引起著火。

●袋裝食物請打開包裝倒在其他容器內加熱。

●切勿使用金屬器具(包含帶金邊、銀邊的器具及錫箔、鋁箔紙的包裝、不銹鋼器具等),木、竹、紙類容器,耐熱差的塑膠容器以及一般玻璃容器皆不可。

王晴為了求快,一時大意將生蛋放入微波爐,忘了生雞蛋因為蛋殼含水量極少,蛋黃、蛋白含水量非常多,微波時間一久,蛋裡的水變成蒸氣,加上蛋殼不透氣使得內部氣壓增加,於是雞蛋就爆炸了。因微波加熱會產生蒸氣,急速膨脹的氣體讓內部壓力急遽升高,所以密閉物體勿放進微波爐,有爆裂危險。

臨床上不少人因拔隱型眼鏡戳到眼睛而傷到角膜,導致眼睛刺痛畏光,經眼科醫師診斷為角膜破皮。衛福部朴子醫院眼科主任高丕霖指出,輕微的角膜損傷,症狀可能在幾天到一星期內就會有明顯的改善。然而,對於嚴重的角膜破皮,恢復的時間可能會更長,可能需要數週或數個月。

另外,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王司宏在「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衛教資料」上指出,角膜上皮受外力刮傷或磨損剝落的情形,因為角膜上皮層底下有豐富的神經,一旦角膜破皮會使神經曝露出來,非常疼痛,而且會怕光、流淚,眼睛幾乎睜不開,在角膜周圍的結膜會充血發紅,張眼閉眼時會覺得眼睛內好像有異物卡在眼內。

至於王晴因此事受到驚嚇,懷疑自己會有創傷症候群(PTSD)。高雄市大同醫院身心科醫師王紹承指出,創傷症候群發生於病患出現如不自主反覆回想創傷、睡眠問題、過度警覺、易怒、迴避特定人物和場景、以及持續感到恐懼、憤怒或罪惡感等創傷反應,此時稱為「急性壓力反應」。若這些困擾持續超過1個月,則可能發展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澎湖報導

圖:澎湖縣長陳光復(左一)與副縣長林皆興及馬公市長黃健忠(右一),在台大醫師黃凱文(左二)陪同下,體驗運動中心內各項完善的健身器材/澎湖海基金會提供

為積極響應中央長照政策,並為澎湖長者打造專業的健康促進環境,由澎湖海文教醫學慈善基金會承接國健署「銀髮健身俱樂部」計畫、在澎湖縣政府大力支持下成立的銀髮健身中心,於19日盛大於興仁舉行揭牌儀式。這不僅是澎湖海基金會於馬公市設立兩處據點中的第一座,更象徵著澎湖在推動銀髮樂活與在地健康老化上,邁出了關鍵且嶄新的一步。

「興仁銀髮健身俱樂部」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將常態性提供專業的生理量測健康檢查。未來在俱樂部開放時間,長輩們隨時可以測量血壓、血氧、體脂與握力等關鍵健康指數,並能透過雲端系統紀錄與追蹤。現場更有專業教練常駐,細心為長者解說數據,並根據個人狀況提供持續、個人化的運動建議與指導,讓長者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享受到最貼心、最科學的健康照護。

同時在「岱宇慈善基金會」的贊助下,斥資百萬購置專業級健身設備,每週定時免費供社區銀髮長者使用,並聘有專業教練駐地指導,達到全民健康的目標。

「興仁銀髮健身中心」啟用 澎湖銀髮健身邁向新里程!

圖:黃凱文醫師秉持回饋鄉里的熱情成立澎湖海基金會,並積極投入縣內各項健康促進工作與縣民健康照顧。促成這次運動中心的設立/澎湖海基金會提供

澎湖海基金會董事長黃凱文表示,基金會很榮幸能為澎湖的長輩盡一份心力。成立俱樂部的初衷,不只是提供一個場所,更是要引進一套完整的健康促進服務。從今天起,長輩們不僅能使用專為他們設計的安全健身器材,更有專業教練協助進行健康檢查,量身打造運動計畫。黃董事長承諾,基金會將用心經營,並加快腳步,讓第二個據點也能盡快為鄉親服務。

澎湖縣長陳光復致詞時,對衛福部的支持與澎湖海基金會的資源投入,表達由衷感謝。他表示,縣府的核心施政理念就是讓長輩活得健康、有尊嚴,而運動就是最好的方法。俱樂部提供的常駐教練與科學化健康檢查,能幫助長者有效提升肌力與心肺功能,延緩老化,縣府預計會在澎湖支持設立十一個據點,將全力支持後續的營運,讓這樣的服務能嘉惠更多鄉親。

前衛生福利部次長周志浩指出,國人的運動普遍還是不足,衛福部在全國推廣「銀髮健身俱樂部」,就是希望將「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落實到社區。澎湖縣能拔得頭籌,迅速成立第一個據點,並導入常態性的生理量測與專業指導,為全國樹立了良好典範。他期許俱樂部能成為社區的健康樞紐,讓長者們把運動當成每天最開心的事。

馬公市長黃健忠也熱情歡迎首座銀髮健身俱樂部落地興仁里,這對長輩們有特別的意義。他特別感謝所有前來觀禮的里長與社區幹部,並表示市公所將與里鄰密切合作,鼓勵市內的長者們多加利用。他相信,透過公私協力與社區的共同推廣,定能將馬公市打造成為一個對高齡者最友善的城市。

「興仁銀髮健身俱樂部」的啟用,為澎湖的銀髮族照護注入了全新的活力。透過政府與民間團體的攜手合作,一個更健康、更幸福的高齡友善島嶼,正在澎湖實現。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自 2013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由 James E. Rothman、Randy W. Schekman 和 Thomas C. Sudhof 三位科學家,因「發現細胞內的主要運輸系統——囊泡運輸的調節機制」獲獎後,對於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和外泌體的相關研究和產業方興未艾。如今打開台灣電商平台,保養品欄目下琳琅滿目的外泌體產品令人眼花撩亂。不只美妝品牌打出外泌體旗號,生醫產業也挾帶外泌體相關技術,跨足美妝市場打造自有品牌,盼能打動消費者創造穩定金流反哺研發。

從去(2024)年 4 月開始,台灣化妝品市場掀起一場「外泌體」大戰,前衛福部長林奏延成立的艾萬霖生技,搶先推出號稱 7 天能逼退時光的「人類外泌體」化妝品,連東洋董座、前行政院長林全都來站台。而台塑集團王瑞瑜領軍台塑生醫,找來金鐘影后謝盈萱代言抗老美白「靈芝外泌體」化妝品,強調讓肌膚豐盈潤白、重塑年輕健康肌膚。 自此,各家廠商紛紛加入外泌體市場盼能分一杯羹。

根據 Global Market Insight,2022 年外泌體市場規模價值為 2.5 億美元,預計 2032 年將達到 32 億美元,2023 年至 2032 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 29.9%,而美國為最大市場。全球外泌體市場規模顯著成長主要得益於全球癌症病例的增加。

若以對應疾病區分,全球外泌體市場依應用領域區分為癌症、神經退化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傳染性疾病及其他應用。其中,癌症應用領域預計在 2032 年底前將達到 12 億 3,330 萬美元。外泌體在癌症研究與診斷中展現出顯著的臨床價值,在癌症的進展、轉移及抗藥性等方面扮演關鍵角色,因此成為癌症相關研究的焦點。此外,外泌體市場也可從應用類型,分為試劑盒與試劑、儀器和服務三大類。試劑盒和試劑部分進一步分為抗體、分離、純化、定量試劑盒和試劑相關應用。

外泌體市場成長預估 2021-2032,單位百萬美元(來源:Global Market Insight)

而根據 Grand View Research,2024 年全球外泌體市場規模估計為 1.774 億美元,預計 2025 年至 2030 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 28.73%。製藥和生物技術公司部門在 2024 年佔據了 50.13% 的最高收入份額。該部門正經歷成長,原因是對基於細胞外囊泡的治療方法和疫苗的需求不斷增長。

此外,許多製藥和生物技術公司正在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以增強大規模生產能力。例如,2023 年 1 月,Sartorius AG 與 RoosterBio 合作,推進外泌體製造的下游純化製程。同樣,2022年11月,Sartorius BIA Separations 與 Exopharm 合作,以大規模加強治療性外泌體的生產和商業化。預計這些戰略聯盟將進一步促進該領域的發展。

外泌體市場占比,製藥和生物技術、學術研究機構、醫院與診斷中心(來源:Grand View Research)

然而新藥或新療法的成功開發往往曠日廢時,在數據結果出來的前一刻、在完整產線建立之前,種種考驗堪稱是關關難過。所以尋求產線規範相對簡單,回報周期相對較短的化妝品與美容市場便成為各家投資新寵。而外泌體現今僅有一些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及澳洲,開放人類來源外泌體作為化妝品原料。台灣衛福部已於 2024 年 3 月 21 日宣布,可有條件將人類來源外泌體製作成保養品,只是需符合相關認證規定,以確保安全。

在外泌體醫療應用及管理方面,根據 2024 年 6 月發布的再生醫療雙法,將外泌體產品納管,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aiwan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TFDA)監管。台灣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CDE)也於 2024 年 5 月 17 日提供了「細胞外囊泡製劑製造與管制之研發策略指導原則-第一版」,為外泌體產品開發提供未來參考方向。

2024 年 9 月時,台灣僅有一家生技公司獲得人類來源外泌體化妝品原料許可,准許使用臍帶間質幹細胞來源之外泌體,而截止至 2025 年 3 月,艾萬霖生技、聖安生醫、陞醫生物與訊聯生技是少數在公開資料中表明使用臍帶間質幹細胞外泌體的公司,其餘廠家外泌體多為動物或植物等非人類來源。

如前文所述,台灣外泌體化妝品宣傳往往伴隨「抗老」、「逆齡」等等標語,而外泌體相關療法的描述也時常遊走法律邊緣,是否誇大療效過度廣告成為政府管制難題。在由台灣胞外體學會台灣外泌體產學聯盟攜手台灣產學研醫各領域資源,於昨(7)日舉辦的「外泌體法規政策與挑戰座談會」中,來自日本厚生勞動省研究開發政策課再生醫療等研究室組長森田和機(Dr. Kazuki Morita)表示,在日本過度廣告誇大療效是沒有罰款的,仍有待相關法律的完善,並且指出有關細胞外囊泡相關的抗老宣傳,其實並沒有足夠的數據支撐,仍然需要有更多臨床試驗才可下定論。

而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新藥科技組組長賴怡君則表示,老化是人類必經的自然過程,很難去定義老化是疾病,她也認同外泌體產業需要有更多的研究者和臨床投入,才能有更堅實的數據去支撐各種論述並完善相關法律規定。

展望未來,相信隨著細胞外囊泡及外泌體相關療法、化妝品法律和規定的完善,輔以周密公正的監管制度,外泌體產業將能隨著產學研各方的成果逐步興盛,提供患者更多疾病療法選擇與更多元的化妝品市場。

參考資料:
1.https://geneonline.news/symposium-on-exosome-regulations-and-policies-taiwan-japan-experts-gather-to-share-insights/
2.https://www.gminsights.com/industry-analysis/exosomes-market
3.https://www.shineon-bio.com/news_detail/25
4.https://www.yj-bio.com/news-detail/exosome-company-recommendation/
5.https://www.locus-cell.com/home/about_us
6.https://shop.exo-one.com/zh-TW
7.https://www.fda.gov.tw/tc/newsContent.aspx?cid=3&id=30445
8.https://www.bionetcorp.com/news_detail?n_id=351
9.https://www.mohw.gov.tw/cp-16-78933-1.html
10.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238
11.https://www.grandviewresearch.com/industry-analysis/exosomes-market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記者邱梓欣/綜合報導

百萬YouTuber Joeman今(21)日出席3C代言記者會,尖下巴與銳利臉部線條令眾人驚豔。Joeman大方分享透過少吃多動才瘦身成功,他也說出減重目標,「現在差不多71,希望可以減到68公斤,花了4、5年了,中間也是有自暴自棄復胖過。」而他日前到歐洲旅遊,疑似有「女友」同行掌鏡,對此Joeman未正面回應,直呼:「我也不想騙你們啦!所以就不要逼問我了,最近比較常見面是阿滴啦!」

百萬YouTuber Joeman尖下巴與銳利臉部線條令眾人驚豔。(圖/取自 Joeman IG)

Joeman近期分享到瑞士與義大利獨旅的影片,遭眼尖網友發現桌上有2附餐具外,也發現他會不時轉頭對一旁座位對話,遭質疑是否與「藏鏡女友」同行。好友阿滴出面緩頰,在貼文下留言:「哈哈,是我啦~Joeman帶我去,有義文翻譯方便嘛!」Joeman則不做正面回應。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Joeman被問到瘦身成功的方法時,坦言就是靠少吃多動,「其實運動量都跟以前差不多,一天大概吃2餐,但我會控制熱量,可能吃個大概1500到1800卡。」遭問減重時其是否有人陪伴時,Joeman還自嘲,「我胖的時候就有談戀愛了,前任都結婚了,都生孩子了。我覺得我胖的時候女人緣比較好,他們說我瘦的時候比較像渣男,我不是!我不敢。」Joeman透露,未來有機會想和女友一同出國。

Joeman對於醫美話題也不避諱,坦承有考慮再「進廠維修」,「其實有考慮過,但就會害怕,因為鼻子或是眼睛比較不可逆,如果做雙眼皮、隆鼻的話,會怕可能還要2修3修。」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美科學家揭開頭髮生長的分子機制;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記者陳成良/綜合報導〕據《每日科技網》(scitechdaily)報導,由台灣大學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 State)、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學者攜手合作的最新研究指出,治療禿頭的關鍵可能在於調控一個分子「開關」,這項發現為開發更有效的禿頭療法帶來了新的希望。相關研究成果已刊載於《英國皮膚病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研究人員回顧了人類頭頂毛髮的生物學和社會演化歷程,並提出一個新穎的理論,指出人類能長出長長頭髮的能力,可能基於一個古老的分子機制。該機制在人類演化史中長期處於「休眠」狀態,直到某些環境和生理條件的出現,才被「啟動」。

賓州州立大學人類學榮譽退休教授賈布隆斯基(Nina Jablonski)表示:「人類的頭髮,其長度、形狀、顏色和掉髮,都在社會溝通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傳達了我們的血統、年齡、健康狀況、性成熟度和社會地位等訊息。然而,儘管頭髮如此重要,我們對這項人類皮膚特徵的起源和調控機制,卻知之甚少。」

賈布隆斯基教授先前的研究顯示,緊密捲曲的長髮能有效遮擋陽光,降低因流汗過多造成的脫水風險。研究團隊據此推測,長髮最初可能是為了保護早期人類祖先免受非洲赤道地區的強烈日曬與高溫,後來才發展出社會文化意義。賈布隆斯基表示:「又長又捲的頭髮是一種關鍵適應,讓我們的祖先能在炎熱、開闊的環境中生存,不僅減少熱暴露,還能保持水分與電解質平衡。」

台灣大學醫學工程系主任、台大組織工程與再生實驗室主任林頌然指出:「雖然長出長長頭髮在哺乳動物中並不常見,但例如雄獅、紅毛猩猩,甚至已經滅絕的長毛象也都能長出非常長的毛髮,儘管原因各不相同。這些例子告訴我們,長出非常長毛髮的分子機制一直存在,只是經常處於『沉寂』狀態。當人類祖先演化出長出極長頭髮的能力時,很可能是透過微調幾個基因『喚醒』了這個休眠的分子機制,而非演化出一套全新的機制。」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發育與細胞生物學教授普利克斯(Maksim Plikus)強調:「瞭解人類頭皮毛囊如何正常長出非常長的頭髮,將有助於我們為更有效的禿頭療法,找到新的分子標靶。這項發現可望為全球數百萬受掉髮所苦的人們,帶來改善生活品質的契機。」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香港城市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藍鯊(blue shark)皮膚中的納米結構,不僅使其呈現標誌性的藍色,更可能賦予其如變色龍般的顏色變換能力。

在環境中主動調整顏色十分罕見

研究指出,動物的顏色主要透過兩種方式產生:一是利用色素細胞吸收特定波長的光,二是利用微觀結構散射光線,如孔雀的羽毛。而能在環境中主動調整顏色,則更為罕見。

觀看影片

研究團隊利用光學與電子顯微鏡等技術,檢視了藍鯊皮膚上如牙齒般的鱗片,即「真皮齒」(dermal denticles)。他們在其內部的髓腔中,發現了兩種關鍵的納米結構:能反射藍光的鳥嘌呤(guanine)晶體,以及能吸收其他顏色光線的黑色素(melanin)微粒。

綠色和黃色轉換

團隊進一步發現,這些結構的功能不僅是為了呈現藍色。鳥嘌呤晶體層之間的狹窄間距使其反射藍光,但模擬結果顯示,若這些間距變寬,鯊魚皮膚就可能轉變為綠色或黃色。變色龍正是透過類似的原理,調整體內鳥嘌呤晶體的排列來變換顏色。


深海隱身戰衣!藍鯊皮膚納米結構曝光,城大科學家似變色龍識變色。X平台圖片@VKamska

增強偽裝效果

科學家推測,這種能力能極大地增強藍鯊的偽裝效果。例如,當牠們下潛至更深的水域時,更大的水壓可能會將晶體層推得更近,使其膚色變暗以融入周遭環境。

效果僅在模擬中被證實

目前,這些效果僅在模擬中被證實。研究團隊計劃在野生鯊魚的自然環境中,進一步研究此機制的實際運作情況,以更深入地理解大自然在納米度上創造顏色的驚人工程。此研究已於比利時的實驗生物學學會年會上發表。

一項研究指出,只有1%龜類會受到癌症影響,腫瘤也幾乎不擴散,罹癌率遠遠低於哺乳類和鳥類,研究人員表示,此發現可能為人類防癌、抗癌提供寶貴線索。

只有約1%的龜類受癌症影響

據外媒報道,本月刊登於期刊《生物科學 BioScience》的研究「龜類會得癌症嗎?」,由英國諾丁漢大學、伯明罕大學專家領導,結合包括英國切斯特動物園(Chester Zoo)等歐美多間動物園之力,檢視過去的研究及數百隻龜類的醫療記錄與屍檢報告指出,只有約1%的龜類會受癌症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早先有報告指龜類罹癌罕見,但此研究以實際證據證實約1%的龜類受癌症影響,不僅病例「超乎想像的低」,就算罕見長了腫瘤,癌細胞也幾乎不擴散。

患癌率極低

領導研究的諾丁漢大學學者奇亞里(Ylenia Chiari)說,一般來說體型大、活得久通常罹癌風險愈高,但加拉巴戈斯象龜(Galapagos giant tortoises)、亞達伯拉象龜(Aldabra giant tortoises)可達數百公斤重,壽命超過150年,「你預期他們會更容易罹癌,但我們檢視數十年來動物園紀錄發現,他們的罹癌率驚人的低。」


抗癌新線索!龜類患癌率僅1%, 英科學家或助人類攻克癌症。資料圖片

抗癌新線索!龜類患癌率僅1%, 英科學家或助人類攻克癌症。資料圖片

巨型陸龜可能已解決老化和癌症相關問題

參與研究的諾丁漢大學學者格拉伯曼(Scott Glaberman)說:「生物多樣性能教我們很多關於世界如何運作的知識。像巨型陸龜這樣的極端物種本身就令人著迷,而牠們可能已經解決了人類面臨的許多問題,包括與老化和癌症相關的問題。」。

緩慢新陳代謝 降低細胞壓力

至於龜類為何如此抗癌,出陸龜擁有比哺乳類更多有助抗癌的基因複製,且有強大細胞損傷防禦能力,其緩慢新陳代謝及可降低細胞壓力,研究人員指這為人類防癌、抗癌、健康老化等提供寶貴的線索。


抗癌新線索!龜類患癌率僅1%, 英科學家或助人類攻克癌症。資料圖片

抗癌新線索!龜類患癌率僅1%, 英科學家或助人類攻克癌症。資料圖片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