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健康編輯


【大紀元2021年01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廖素貞台灣雲林綜合報導)馬偕醫學院27日-28日三天,於褒忠鄉龍巖國小舉辦「馬偕小小醫學營」寒假冬令營,由馬偕醫學院29位的大哥哥大姊姊們,帶領著褒忠鄉附近國中國小48位學生,在寒假期間,一同知性學習,將醫療知識帶入偏鄉。立委劉建國期待藉由本次「馬偕小小醫學營」希望未來有更多的雲林子弟願意踏入醫事領域,服務社會大眾。

立委劉建國致贈感謝狀給馬偕醫學院校長李居仁。(劉建國辦公室提供)

立委劉建國表示,由於雲林褒忠地區地緣及資源的限制,在地的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很少能接觸到醫學相關領域的知識,因此期待藉由本次「馬偕小小醫學營」所提供多元的課程,引導孩子們瞭解醫學院的特色,在教案內容與活動設計了醫學、護理、聽力及語言等基礎的知識,如基礎解剖學、衛生教育、自我健康檢查,以及疫情防治觀念等,帶領孩子們有正確的醫學觀念,並培養孩子們童對於醫學領域的興趣,希望未來有更多的雲林子弟願意踏入醫事領域,服務社會。

校長李居仁表示,「馬偕小小醫學營」希望把醫學知識帶到雲林偏鄉,也讓學生認識偏鄉的教育及醫療,畢業後能來偏鄉服務,實現馬偕博士造福人群,「哪裡有需要、我們就到哪裡服務!」的精神。也期待建立本校學生通過準備教案,培養團隊合作、人際溝通的能力,以及關懷社會與服務他人的精神,鼓勵同學們「看見地方的需要並成為需要」。

責任編輯:唐音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隸屬於科技部之財團法人機構–國家實驗研究院之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STPI)。自2003年開始打造『市場 + 策略 + 專利』之知識創新服務網站,提供產業最新動態與專業觀點。

 市場趨勢報告:國內外科技產業市場趨勢報告,特色之一:微機電及奈米相關議題之通訊、光電、生物技術、先進材料等。
 產業新聞:國內外主要新聞電子報有關重點產業新聞。
 市場報導:最新報導全球及台灣地區高科技產業市場。
 產業策略評析:從創意思考與創新策略,評析企業轉型或升級以提昇市場競爭力。
 專利教室:使研究單位與私人企業,能更積極與堅定的累積對專利情報利用能量,及早建立本身企業的智慧財產權戰略。
 專題聚焦: 以蒐集具前瞻、新興或熱門的產業技術及市場資訊,除彙整其國內外資料之外,並提供資料全文服務。
 產業情報掃描:針對全球網站:官方、學研機構和企業單位,蒐集所公開產業技術研發與市場調查等具高參考價值資訊。
 資料庫或專業網站:訂閱光碟資料庫、科技電子期刊/資料庫,並蒐集國內外高優質免費查詢網站連結。
 全球專利資訊檢索:蒐集台灣、中國大陸、日本、美國、歐洲全球主要地區專利查詢服務網站 。
 全球技術交易網:蒐集全球主要的技術移轉及交易服務網站。
 產業資訊服務電子報:每週五出刊 免費訂閱
 專業資訊諮詢服務:協助會員資訊蒐集(專利、技術與市場)及諮詢服務
 本站文章授權媒體使用:依案件收費,價格面洽。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中醫指出,只吃肉、不碰澱粉,不但無助長期減重,還可能導致脾胃功能失衡、體內濕氣堆積,引發痛風、皮膚問題甚至腎功能惡化等健康危機。(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為了快速瘦身,不少人採取「只吃肉、不碰澱粉」的極端飲食方式,像是曾風行一時的生酮飲食。中醫師余雅雯於臉書專頁「上璽中醫 余雅雯 中醫師」發文分享,這類偏重蛋白質、缺乏均衡的飲食習慣,不但無助長期減重,還可能導致脾胃功能失衡、體內濕氣堆積,引發痛風、皮膚問題甚至腎功能惡化等健康危機。

余雅雯提到,中醫有句俗諺「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指出過度攝取魚肉容易產生內熱與痰濕,進一步影響身體代謝功能。中醫師表示:「濕氣90%是吃出來的」,一旦脾胃無法有效運化水濕,體內代謝產物便容易堆積,反而使體重減輕的同時,身體狀況變差。

余雅雯分享,中醫臨床也曾遇到一名40多歲患者,靠著只吃肉進行反覆減重,雖然體重達標,卻出現痛風、腎功能降至第二期、皮膚過敏出油等問題。中醫強調:「減重不減濕,等於白努力。」脾胃是中醫理論中負責運化、代謝水濕的核心臟腑,若脾胃功能不良,就如同卡車無法順利運送食材,結果變成「死水」,形成痰濁濕氣儲存在體內,成為許多慢性病與肥胖的根源。

余雅雯表示,要健康瘦身、真正減濕,建議從以下4個方向著手:

●均衡飲食,蔬菜與五穀雜糧不可少,以補氣健脾為主。

●適量攝取蛋白質,避免高油高蛋白傷腎生濕。

●每餐七分飽,有助穩定血糖、減少暴食。

●配合中藥調理與針灸,幫助提升脾胃功能與代謝力。

余雅雯強調,「瘦得快,不如瘦得久。」與其追求短期體重下降,不如從根本改善脾胃功能,達到真正健康、持久又無副作用的減重目標。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警政時報 薛秀蓮 / 高雄報導】

際健美賽事「2025 IFBB PRO SHOW」與「NPC WORLDWIDE NATURAL PRO QUALIFIER」於高雄盛大落幕。此次賽事為亞洲健美界寫下嶄新歷史,首次在台灣舉辦IFBB官方認證之自然職業卡資格賽,不僅產出七位自然職業選手,更於職業賽環節中誕生兩張通往奧林匹亞(Mr.&Ms.Olympia)入場門票,一張本韋德入場券,象徵台灣健美實力正式躍上國際舞台。

自然職業賽總冠軍:Takumi Ishikawa(日本)。(圖/健身工廠提供)

首度登台:NPC WORLDWIDE NATURAL PRO QUALIFIER

現場設置七大賽事項目,吸引來自台灣、香港、南韓、印尼、澳洲等地選手同場較勁。經由國際裁判嚴謹評審,共七位選手榮獲IFBB PRO NATURAL 職業卡,成為正式職業選手。

女子比基尼全場總冠軍:Ji Bin Park(南韓)。(圖/健身工廠提供)
女子比基尼全場總冠軍:Ji Bin Park(南韓)。(圖/健身工廠提供)

自然職業卡得主如下:

男子古典健美(Men’s Classic Physique):黃書恆(台灣)

男子健體(Men’s Physique):蔡德誠(香港)

男子傳統健美(Men’s Bodybuilding):Brandon(澳洲)

女子形體(Women’s Figure):林慧菁(台灣)

女子健康體態(Women’s Wellness):So Yeong(南韓)

女子健身模特兒(Women’s Fit Model):Bona(南韓)

女子比基尼(Women’s Bikini):Genji Ketut(印尼)

IFBB PRO SHOW 強勢登場

FBB PRO SHOW,涵蓋自然職業賽與一般職業賽兩大類別,競爭激烈,吸引亞洲地區頂尖職業選手角逐奧林匹亞門票。最終兩位選手脫穎而出。

一般職業賽總冠軍:Shun Kaneko(日本)。(圖/健身工廠提供)
一般職業賽總冠軍:Shun Kaneko(日本)。(圖/健身工廠提供)

奧林匹亞資格獲得者如下:

Ji Bin Park(南韓):女子比基尼組全場總冠軍,取得奧林匹亞資格

Shun Kaneko(日本):一般職業賽總冠軍,取得奧林匹亞資格

前進「IFBB Ben Weider Natural Pro本韋德自然職業賽」

Takumi Ishikawa(日本):自然職業賽總冠軍

推動亞洲健體發展 台灣健美寫下新頁

2025 IFBB PRO SHOW為亞洲健美運動交流與進步重要指標。主辦方健身工廠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自然賽事制度與國際職業體系接軌,協助更多優秀選手站上全球舞台。感謝高雄市政府運發局肯定比賽,贊助商更是全力支持,包括Verve、Riseme、戰神賽服、freedom、prowear、璧時尚醫美、東南旅遊、Born to win,此賽事不僅展現亞洲健美之爆發力與潛力,更強化台灣作為國際健美賽事舉辦重要地位。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由台灣胞外體學會、台灣外泌體產學聯盟、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TRPMA)、台大醫學院、財團法人生物技術研究中心、與乳癌防治基金會等重量級產學研單位,聯合主辦之「外泌體法規政策與挑戰座談會」於 4 月 7 日圓滿落幕。台日多方專家就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和外泌體相關領域之產官學三方面進行綜合探討,三位來自日本的權威專家不吝分享自身在外泌體領域的相關經驗。從外泌體歷史沿革到當今應用與挑戰;從研究項目發想到實際產品落地;從日本法規經驗到資金困境,全面且深入地闡述外泌體各面向契機與挑戰。

細胞外囊泡是細胞釋放到細胞外環境中的一類膜狀囊泡總稱,包含多種子類型,其中最常被研究與應用的就是外泌體。外泌體通常指直徑約 30–150 奈米,來源於細胞內多囊泡體(MVBs)的囊泡,常被視為具有傳遞訊息與治療潛力的關鍵載體。由於目前技術上仍難以完全區分不同囊泡類型,國際細胞外囊泡學會(ISEV)在其《2023 年細胞外囊泡研究最低資訊準則》(MISEV2023)中建議,在尚未明確鑑定來源前,使用「EVs」一詞作為中性科學用語。因此,在應用或臨床研究語境中,EVs 與外泌體雖然經常交替使用,但實際上外泌體只是 EVs 的一個重要子類型。

日本外泌體學會理事長暨東京醫科大學教授落谷孝広,在演講一開始表達了對學術界、產業界與政府三方面合力支持外泌體研究的感謝與欣慰。他指出,當前正處於一個眾志成城的時代,各界透過跨界整合,推動包括幹細胞與外泌體在內的再生醫學、癌症治療、以及各項疾病療法的研究與應用。他呼籲大家從基礎科學出發,以紮實的實證帶動整體產業進步。

他提及長期以來,很多治療效果被誤認為是幹細胞直接分化所達成,但近年來的研究逐漸顯示,實際上幹細胞對受損組織的修復作用多半歸因於其分泌的外泌體與其他旁分泌因子。他舉例說明,在肝臟損傷的動物模型中,注射標記過的幹細胞後,這些細胞能夠主動尋找並累積在受損組織處,但實際修復效果更多地與其分泌的外泌體有關,而非直接分化形成對應的新細胞。

他同時指出當前日本外泌體四大挑戰分別來自:一、快速發展和變動的技術,二、法規監管問題,三、持續不斷的創新動力來源,四、日本需要能生產大規模 EVs 的特化 CDMO,同時要符合 GMP 規範。

此外,他回顧過去從皮下組織中分離間質幹細胞(MSC)的經驗,並談到如何利用細胞表面標記(例如 CD15、CD105 等)來區分具高分化潛能的細胞群。他指出,不同來源的 MSC,即使表面標誌相似,其分泌的外泌體在功能及分子成分上也可能存在顯著差異。例如,來自骨髓、臍帶或胎盤的 MSC 其外泌體在治療神經退化或肝臟疾病上的效果可能不同,這需要進一步探討與比較。

針對大規模生產外泌體的需求及挑戰,他強調自動化、低勞力密集型高產能純化設備的重要性,並分享目前已有中日企業推出符合 GMP 標準的純化系統案例,其蛋白質除去率可達 97% 以上。適用於生物醫藥領域的理想外泌體純化技術,應同時具備:無需標記、高通量處理能力、高產率、高純度,以及極佳的儲存與操作穩定性,他補充說道。

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原因不明的肺泡纖維化或瀰漫性肺間質纖維化,主要症狀為乾咳、漸行性的呼吸困難,在 COVID-19 疫情之後,日本患者量顯著上升。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副教授藤田雄以實際 IPF 臨床醫療經驗指出,當前針對該疾病的藥物只有兩種,且效果及預後不佳,只能延緩疾病進程至 3 年左右,但死亡率依舊,患者急需新治療方式(modality),而這也成為他投入 IPF 新療法 EM-001 研發的初衷。

EM-001 是使用來自人類支氣管上皮基底細胞(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basal cells, HBECs)的異體 EVs,透過超音波噴霧器進行吸入式給藥的治療方式,已分別在 2021 年和 2024 年於《 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與 《Communications Biology》 證實有抗纖維化和抗發炎效果。預計 2027 年推進至臨床第一期試驗。

當談及臨床等級 EVs 製造流程,他表示上游(Upstream)目標是生產大量且具目標功能的外泌體包含:細胞來源的選擇與建立、細胞培養條件的優化(2D / 3D 培養、無血清培養、生物反應器)、刺激與誘導外泌體分泌的策略(如缺氧調控、藥物處理、基因改造)與生產量提升的策略(例如利用工程化細胞、改變培養環境)。然而能用於上游的安全與品質管理流程卻未必能適用於下游,因此如何確定後續步驟,例如純化後的 EVs 是否能保有功能性和安全性便是重中之重。

他感嘆,建立符合 GLP/GMP 標準的 EVs 規模產線並不容易,即便他與他的團隊已經開發出保證品質及安全性的生產流程,但日本當前缺乏外泌體相關 CDMO,因此只能轉而尋求其他國家廠商合作。

藤田雄副教授分享 IPF 新療法研發時間軸與合作廠商。(來源:藤田雄副教授)

厚生勞動省研究開發政策課再生醫療等研究推進室組長森田和機(簡稱森田和機組長)指出,目前在日本,外泌體尚未被核准為正式藥物,且正在討論是否應該讓外泌體治療納入合規範疇,例如是否將其納入《再生醫療安全法》(Act on the Safety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 RM Act)。

當談及外泌體治療的法規空窗問題與政策應對時,森田和機組長表示,當前日本臨床上使用的外泌體來源多為細胞培養產物,常與「條件培養液」(conditioned media)混用,使得法規難以界定其性質及歸屬。而這些未核准的治療在民間廣泛進行,遊走在法律邊緣,危害患者安全。他認為監管方向應朝下述兩方向研擬:若外泌體被視為細胞治療衍生物,或可參照《再生醫療安全法》規範。若朝向藥品方向開發,則應納入《醫藥品醫療器械法》(PMD Act)框架。

他再次強調厚生勞動省已公告目前在日本尚無外泌體藥品獲得核准,並呼籲醫療院所與患者應審慎使用。廣告與行銷監督方面,針對違規誇大宣傳外泌體療效的醫療機構進行通報。此外,日本政府盼結合日本再生醫學學會、日本外泌體學會、日本醫藥品醫療機器總合機構(PMDA)等組織合作,研擬外泌體醫療應用的規範性文件。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醫師分享瘦身4徵兆,如不餓的時間變多、放屁變多、喝水量增加、衣服變寬鬆等;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減重是許多人一生的課題,要如何知道自己正走在瘦身的道路上呢?小宙醫學診所院長吳榛槿在臉書專頁「小吳 吳榛槿醫師|點亮妳的美力宇宙」發影片分享與運動無關的4個瘦身徵兆,比如不餓的時間變多、放屁變多、喝水量增加 、衣服變寬鬆等,若有中2點以上,代表身體正在進行燃脂。

不撐、不餓的時間變多

這代表身體已經更適應以燃燒脂肪作為主要能量來源,血糖更穩定,進食頻率自然下降,嘴饞的情況也大幅減少。這是能量代謝穩定的好現象。

放屁變多

飲食結構的改變,特別是增加蛋白質或以低GI食物(如地瓜、芋頭、南瓜)替代米飯和麵包,會讓腸道菌群產生變化。這可能導致短期內排氣增多,但也是身體適應新飲食方式的自然現象。別擔心,這是好事!

醫師表示,飲食中若以低GI食物來替代米飯和麵包,會讓腸道菌群產生變化,導致短期內排氣增多;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喝水量增加 口渴感提升

燃脂過程需要水分協助代謝脂肪分解的副產物,若開始喝更多水、熬夜減少、零食不碰了,甚至感覺整體壓力下降(皮質醇降低),這些都是身體進入高效燃脂狀態的徵兆。

衣服變寬鬆

體重可能沒明顯下降,但你發現腰圍、臀圍或其他部位的尺寸縮小,證明脂肪在燃燒,脂肪體積大於肌肉,因此減少脂肪會讓衣服更寬鬆。量尺或照片會比體重機更能反映真實的身體變化。

醫師提醒,脂肪燃燒需要時間,它是一種可持續性的生活習慣改變的結果。正在努力減重的人若有出現上述4個徵兆中的2個,就應該好好鼓勵自己,代表我們正往更健康的路上邁進。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醫師表示,雄性禿與換季掉髮特徵不同,且有掉髮範圍集中、髮際線後退等5個特徵,若發現髮際線越來越後退,建議及早就醫治療;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換季掉髮好害怕,擔心是否禿頭悄悄找上門?DCDC植髮醫療團隊主治醫師柯博桓說明,季節性掉髮可能是荷爾蒙變動等原因造成,但有些人其實是雄性禿,卻誤以為是季節性掉髮,反而可能延誤治療。雄性禿有5個特徵,包括:掉髮範圍集中;髮際線後退,額頭變高;頭頂髮量變少,頭皮變明顯;新生髮變細變軟,髮質變差;掉髮時間長,逐漸惡化。

柯博桓於臉書專頁「髮柯醫師 皮膚科 柯博桓醫師|台中台北植髮專業 雄性禿 生髮推薦」發文指出,很多人一到換季就開始掉頭髮,這種季節性掉髮,可能是荷爾蒙變動等原因造成,但有些人其實是雄性禿,卻誤以為是季節性掉髮,反而可能延誤治療。至於換季掉髮與雄性禿要怎麼區分,柯博桓針對成因、特徵與預防之道,分別說明如下:

換季落髮生理現象勿擔心

●成因與4大特徵 

柯博桓說,換季掉髮是指每到季節轉換時,短時間內掉髮量增加,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需過度擔心。換季會導致容易掉髮的原因,包括:氣溫變化,影響毛囊的生長週期;日照時間改變,使頭皮油脂分泌不穩定;身體適應季節變化,造成短暫掉髮增加。

柯博桓表示,換季掉髮的4個特徵是:短時間內掉髮增多(尤其是洗髮或梳頭時);整體頭髮變稀疏,不集中在特定部位;持續1-2個月後逐漸恢復正常;新生髮仍然健康且均勻生長。如果掉髮符合以上所述,那就只是換季掉髮,過陣子就會恢復,不用太擔心。

●改善4方式 補充蛋白質

柯博桓提及,想要改善換季掉髮,可嘗試以下4個方式:溫和清潔頭皮,選擇溫和不刺激的洗髮精;均衡飲食,補充蛋白質、維生素B群、鐵質;保持良好作息,減少壓力與熬夜;適度按摩頭皮,促進血液循環,幫助頭髮生長。

遺傳影響雄性禿不可逆

●成因與5大特徵

柯博桓指出,雄性禿也就是所謂的遺傳性落髮,是一種與DHT(雙氫睪固酮) 荷爾蒙有關的掉髮現象,主要影響男性。成因包括:遺傳因素,家族成員有雄性禿的,風險較高;DHT荷爾蒙影響,導致毛囊萎縮,頭髮變細變少;壓力過大、熬夜、飲食不均,加速掉髮速度等。這種掉髮是不可逆的,需要適當治療才能減緩惡化。

柯博桓說,雄性禿有以下5個特徵:掉髮範圍集中,通常是「M型禿」或「地中海禿」;髮際線往後退,額頭變高;頭頂髮量變少,頭皮變得明顯;新生髮變細變軟,髮質變差;掉髮時間長達數年,逐漸惡化。

●減緩5方式 避免染燙拉扯

至於想要減緩雄性禿,柯博桓建議採行以下5方式:使用生髮藥物;諮詢醫師尋求專業治療建議;多攝取生髮營養素,如鋅、鐵、維生素D;避免過度拉扯及染燙髮,減少對頭皮的刺激;保持良好作息,減少壓力對毛囊的影響。

柯博桓提醒,如果發現髮際線越來越後退,或是頭頂變得稀疏,強烈建議一定要及早就醫,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醫師指出,雄性禿除遺傳因素、DHT荷爾蒙影響外,熬夜、飲食不均也會加速掉髮;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儘管防曬技術不斷進步,皮膚癌的發生率卻未見下降,甚至逐年攀升。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圖片來源/Pixabay)

被防曬霜掩蓋的皮膚癌危機

說到夏天,大家自然會聯想到陽光與沙灘。但出遊之際,除了玩樂,更多人擔心的是曬黑、曬傷。因此,面對烈日這個無聲的大敵,人手一瓶防曬乳早已成為基本配備。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即使勤勞補擦防曬,一整天下來仍然曬傷?又或者,每天早上將防曬抹好抹滿才出門,但一個夏天過去,膚色仍明顯變深?

根據研究,防曬乳雖然可以延緩皮膚曬紅的時間,卻也可能讓紫外線以更隱蔽、但同樣危險的方式對細胞造成損傷。本篇文章採訪高雄醫學大學皮膚科胡楚松教授,帶大家一探防曬的原理,以及潛藏在「安心感」背後的健康風險。

紫外線的雙面刃

陽光是維持生命的重要來源,但過量日照卻是健康的隱形殺手。陽光中的紫外線(UV)是肉眼看不見的高能量輻射,其中以 UVA(長波紫外線)和 UVB(中波紫外線)為主。

波長較長的 UVA 穿透力強,能直達真皮層,刺激黑色素生成,使肌膚變黑。這也是為什麼膚色越白的人越容易曬傷——因為皮膚內的黑色素較少,無法有效吸收紫外線。UVA 也容易造成光老化,例如脫皮、皺紋等症狀,因此現今許多抗老保養中,「防曬」早已是關鍵步驟之一。

相較之下,波長較短的 UVB 雖然大部分會被大氣層過濾,但剩餘的能量卻高於UVA許多,足以直接破壞皮膚細胞的 DNA,造成曬傷甚至脫皮。這種反應其實是皮膚試圖排除受損細胞的防禦機制。但若長期反覆發生,修復能力下降,錯誤就會一點一滴累積,細胞變異的風險也隨之提高,最終可能發展成皮膚癌。

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UVB 除了讓 DNA 出現損傷,還可能影響一種稱為「表觀遺傳」的機制。簡單來說,DNA 是細胞內的說明書,而表觀機制就像這本說明書的書籤和開關,決定哪些指令要執行、哪些先被隱藏。當 UVB 改變這些開關的運作方式,即便 DNA 本身沒有變異,也可能讓細胞誤啟動錯誤的指令,進而走向癌化。

抵禦烈日的盾牌—防曬乳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努力與烈日對抗。早在數千年前,古埃及人便以魯冰花與方解石調製塗劑防曬;古希臘壁畫中,戰士以橄欖油混沙塗身,也意在抵擋日曬。到了 20 世紀,隨著科技發展,第一瓶現代化學防曬乳於 1928 年問世,開啟了防曬科技的新時代。

防曬乳是保護皮膚的第一道防線,但若忽略正確使用與曝曬觀念,可能暗藏皮膚癌風險。(來源:pexels)
防曬乳是保護皮膚的第一道防線,但若忽略正確使用與曝曬觀念,可能暗藏皮膚癌風險。(來源:pexels)

胡教授表示現代防曬品主要分為兩類:

1. 化學性防曬:像是二苯甲酮這類成分,可以吸收紫外線,並轉化為熱能釋放到空氣中,相當於「吸光海綿」。

2. 物理性防曬:使用氧化鋅、二氧化鈦等礦物,將紫外線反射或散射,形成一層「反光盾牌」。

此外,防曬產品上常見的標示也有其意義:

SPF(Sun Protection Factor):針對 UVB,延長曬紅時間。例如 SPF 30 表示可延長 30 倍的曝曬時間。

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針對 UVA,延遲膚色變黑的程度。PA+++ 代表可延長 8 倍以上的防黑時間。

隨著人們對防曬的期待從預防曬傷進一步延伸到抗老與抗癌,市面上的產品也越來越多元,對應各種生活需求。

刃與盾的交鋒:為何皮膚癌仍不斷攀升?

儘管防曬技術不斷進步,皮膚癌的發生率卻未見下降,甚至逐年攀升。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研究指出,防曬乳雖然能減少曬紅的速度,但同時也給人一種「安全錯覺」,使人無形中延長了日照時間。這導致更多人長時間曝曬在「低強度」的紫外線之下。看似比較溫和的日曬,實則危機四伏。

當皮膚在低強度紫外線下持續受到刺激,細胞往往不會立刻啟動自我修復或防禦機制,反而會在受損的情況下持續分裂。這時,細胞內會產生一種叫 ROS(活性氧)的有害物質,像是氧的「毒氣版本」,會攻擊 DNA 和細胞內結構。ROS 若長時間累積,就會引發慢性發炎,進一步讓錯誤的細胞不斷繁殖,最終可能演變成腫瘤。

這種情況就像「溫水煮青蛙」,低強度的傷害看似不痛不癢,但其實更容易讓細胞逐漸走向癌變而不自知。

防曬的目標是「盡情享受陽光,卻不留下傷害」,提醒我們除了防曬乳,還需正確認識紫外線風險。(圖片來源:pexels )
防曬的目標是「盡情享受陽光,卻不留下傷害」,提醒我們除了防曬乳,還需正確認識紫外線風險。(圖片來源:pexels )

照亮未來的防曬新視野

紫外線的威脅不只是造成 DNA 的突變,更會悄悄破壞控制基因表現的「開關系統」。在戶外活動普及的現代社會,防曬早已不只是愛美的選擇,而是健康的必要。

防曬乳依然是保護皮膚的第一道防線,但它不是萬能的盾牌。唯有理解紫外線的本質,以及防曬產品的實際運作方式,才能真正避開曝曬的陷阱。

值得期待的是,根據胡楚松教授的說法,一些皮膚癌的關鍵其實來自「基因開關」的錯亂,而非基因本體的破壞。這代表未來有機會透過藥物調控,逆轉這些開關的失常,與防曬技術結合,開創出一種全新的「主動式防曬」策略,為我們的皮膚健康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資料來源

1. 採訪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皮膚科 胡楚松 教授

2. 紫外線照射所導致皮膚癌化過程之表觀基因變化:皮膚癌之預防及治療

3. 紫外線B照射強度對皮膚癌化的影響:探討促進表皮增生異常之分子研究

本文授權轉載自科技大觀園。

延伸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疫情之下,前線醫護人員固然重要,但背後一班生物醫學工程師都是功不可沒。由呼吸機到新冠肺炎的篩檢,甚至mRNA疫苗的研發使用,無不涉及生物醫學工程。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以培育優秀的生物醫學工程師、科學家及創新創業者為目標。該系助理教授袁武稱,未來香港及周邊地區都步入不同程度老齡化,對醫療儀器及智能系統更倚重,加上政府大力推動「創新生物醫學」,這門學科在未來將有極大發展空間,承擔促進健康人類社會的重擔和使命。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培養優秀人才 促進人類健康 – 明報升學網
袁武教授(左)和何亦平教授指,課程提供跨學科訓練,除了教授科技應用,還涉及醫學知識。

生物醫學工程是結合工程學及醫學的科目,主要以工程的角度出發來解決生物醫學的問題。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袁武教授解釋﹕「目前全球醫療技術主要面臨三個問題﹕高效篩查(Efficient Screening)、精確診斷(Precise Diagnostic)及有效治療(Effective Treatment)。生物醫學工程主要就是圍繞上述三個問題,提供精準且可負擔的解決方案。以超聲波儀器為例,生物醫學工程的不斷發展,推動其成為臨上廣泛使用的篩查、診斷以及治療的技術。」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何亦平補充,生物醫學工程不只是開發創新醫療儀器,同時亦會關注更微觀的醫學問題。她說﹕「現時新冠肺炎的檢測,甚至是mRNA疫苗的研發,都涉及廣泛的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生物醫學工程師與醫生是緊密的合作夥伴,醫生在前線照顧病人,而生物醫學工程師則提供解決醫療技術的方案、工程的支援及新技術的研發。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br/>培養優秀人才 促進人類健康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br/>培養優秀人才 促進人類健康
學系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實習,掌握科研技巧。

科技應用與醫學知識兼備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開辦的「生物醫學工程學」課程內容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醫療儀器及生物感應」(Medical Instrumentation and Biosensors),屬於硬件及電子工程為主,如精密微創手術機械人等;第二類是「生物醫學影像、資料及建模」( Biomedical Imaging, Informatics and Modeling),內容與人工智能、電腦程式和算法有關,如智能醫學影像系統和醫療大數據;第三類是「分子、細胞及組織工程」( Molecular Cell and Tissue engineering),內容與生物科學有關,如人體內藥物遞送及基因治療等。袁教授指課程涉及層面廣泛,學生可按自己興趣和職業規劃挑選課程,挑戰及解決人類社會要面對日新月異的醫療問題。

現時,各院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各有側重。袁武教授稱,中大是本港首個引入該課程的院校,特色在於課程全面及配套齊全。他指出,中大擁有頂尖的醫學院及工程學系,同時亦擁有自己的教學醫院,加上最近開始營運的中大醫院,無論是研究及研發都有足夠空間去實踐及操作,讓學生在學習上更有優勢。他相信課程會有很大發展空間,並已開展了與中大商學院的合作,未來甚至與法律學院合作,著手於生物醫學工程有關的規管和知識產權。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br/>培養優秀人才 促進人類健康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br/>培養優秀人才 促進人類健康
學系安排學生到醫院實習,負責檢查院內設施。

交流實習助提升競爭力

中大資源豐富,對外亦有教學醫院,實習及實踐機會極多。學生會在第一年暑假獲安排到醫院參觀及實習兩星期,實地學習微創手術機械人及心臟科醫療影像儀器的運作。此外,課程亦設有工作實習,為期六個月至一年,學生可在本地或外國生物科技公司、護理機構、醫療器材製造商或醫院實習,累積經驗。至於海外交流,學系過往有25%學生有機會前往歐美、新加坡及韓國等地,參與為期十個月的生物醫學工程研究實習,與當地不同的研究團隊交流,擴闊眼界。

如果學生對科研有興趣,可於第二年加入心儀教授的科研團隊,參與實驗室的工作。有部分四年級學生更可選擇跟隨醫科教授進行畢業論文研究,曾有學生研究利用3D打印技術製作人工心臟。課程在工程、科技,以至醫學知識讓學生奠定了紮實基礎,若學生成績優異,又對醫科有興趣,可選擇畢業後修讀醫學院碩士課程或修讀醫科,以於日後取得醫生資格。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br/>培養優秀人才 促進人類健康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br/>培養優秀人才 促進人類健康
學生到新加坡實習交流

畢業生工作選擇多 前景佳

袁武教授稱,近日的施政報告有提到「創新生物醫學」,加上社會日益了解學科於未來舉足輕重,故畢業生出路廣闊。課程畢業生的出路主要分為四大類,目前最主要是在醫院擔任生物醫學工程師,為前線醫護人員提供醫療技術支援。第二類是在政府規管單位、醫療科技公司和諮詢機構從事合規、研發、銷售及推廣服務。第三類是在醫院擔任持牌專家,負責操作如MRI和放射治療等大型醫療設備。最後,畢業生可選擇專注研發和轉化創新醫療技術,開創科技企業或繼續修讀碩士或博士課程。

香港生物醫學工程師的平均起薪點約有2.6萬至2.7萬元。何教授稱,這個學科在歐美國家的工學院屬最頂尖科目,為吸納最優秀人才,故薪金很高,但目前香港的起薪點仍然偏低。她相信隨着社會對科目了解日深,加上香港步入老年化,學科重要性不言而喻,未來的薪金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課程著重英文及數學能力,如果學生同時修讀數學及延伸數學,成績最佳一科獲1.5倍加乘。至於選修科如生物、化學、物理及組合科目也有1.5倍加乘。何教授透露,如果不計科目加乘,去年收生平均是DSE 25分。若學生曾參加STEM比賽,甚至贏得獎項,報讀課程會有優勢。另外,課程設有面試,學系只會邀請在JUPAS組別A選報該課程的學生參與面試,有志報讀的學生須留意。

====================

課程資料

課程名稱及聯招編號
生物醫學工程學(JS4460)

最低入學要求
.英文、中文及數學達3級或以上;
.通識達2級或以上;
.其他兩個選修科達3級或以上,其中一個須為化學、組合科學、數學延伸(M1,M2)、生物或物理;
.同時修讀數學和延伸數學M1 / M2,成績最佳一科獲1.5倍加乘;生物、化學、物理和組合科目等科目也有1.5倍加乘。

查詢
電話﹕3943 1935
網址﹕www.bme.cuhk.edu.hk
電郵﹕bmeinfo@cuhk.edu.hk

====================

相關文章︰
生物醫學工程師 工作具意義 富挑戰性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記者黃俊育 / 桃園報導

桃園市長張善政(19)日上午前往桃園區,出席「敏盛醫療50週年」慶祝活動時表示,感謝敏盛醫院50年來與桃市府攜手推動在地醫療發展,作為市民健康的堅實後盾,近年更積極投入資源,協助市府推動擴大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計畫,進一步守護市民健康。

張善政強調,照顧市民健康為政策推動第一要務。市府自112年起推動擴大肺癌篩檢計畫,每年約有2萬至2萬5千人受益,是國內地方政府規模最大的篩檢計畫之一,不但有敏盛醫院等在地醫療團隊協助執行篩檢,更有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提供專業協助,分析檢測資料,助市府更科學的擬定公共衛生政策,同時提升國際學術價值。

慶祝敏盛醫療50載 張善政肯定醫院長期投入 深化與市府合作守護市民

▲大合照。(圖/桃園市新聞處 提供)

張善政特別頒發「傑出市民證」予敏盛醫療體系總裁楊敏盛,並指出這是他上任以來頒出的第一張傑出市民證,肯定楊總裁長年投入在地醫療發展。

衛生局表示,敏盛綜合醫院自民國65年由楊敏盛醫師創立以來,始終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深耕在地、精進醫療服務,從心血管、癌症、糖尿病、乳房醫學等專科領域持續發展,並積極導入微創手術與再生醫學等創新技術,逐步建構完整的大健康生態系,不僅提升整體醫療品質,也更貼近市民多元且日益精緻的醫療需求。

推薦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